迷你主页可能是腾讯创业史上最被低估的产品之一。
前面我们提到门户产品的时候,举的是门户的例子,但腾讯却反其道而行之,把QQ作为门户的入口。 依托庞大的流量池,直接催生了新生的腾讯网。
这几乎成了后来腾讯建立帝国的指导思想。
借助QQ的流量,腾讯开发(复制)了2000年代末几乎所有能开发的产品形态:游戏、电商、搜索、邮件、门户……并奠定了“流量艺术家”的地位。
通过迷你主页的成功,腾讯亲自告诉整个行业,谁说只有门户才能成为入口? 只要有流量,任何产品都可以是入口!
三位大哥此时说不出的痛苦。 谁能想到,苦苦哀求他们买来的QQ,如今却成了最可怕的对手。
顺便我挖个坑吧。 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巨头早年都有被拒绝、否定的故事。 我想找个机会做一期专门讨论互联网拒绝的历史。
话说回来,最后一根闷棍,也是最重要的一根闷棍,来自于百度。
到了200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可以用“浩瀚无边”来形容。
相比之下,分类搜索及其衍生的门户就太小了,就像一个局域网一样小。 即使你用精彩的新闻、丰富的产品为用户服务得当,也无法遏制住用户的心。 。
此时,以百度、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进入市场。
搜索引擎解决了如何向用户呈现海量信息的问题,也解决了收集信息的效率问题。 正是随着搜索技术的快速发展,门户网站开始逐渐衰落。
我们来谈谈八卦吧。 2004年,新浪、百度入驻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 当时,新浪正处于鼎盛时期,而百度只是一家只有几百人的中型公司。 新浪将自己的标志挂在大楼顶部,成为海淀区的地标之一,这让李彦宏很不高兴。
2005年,世界发生了变化。 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晚股价上涨350.85%。 当晚,理想国际12楼百度办公室诞生了8位亿万富翁、50位千万富翁、200多名百万富翁。 。
19楼的新浪员工只能酸溜溜地开玩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楼下正在庆祝百度上市,而你在楼上报道百度上市。
当然,三剑客并没有坐以待毙。
尤其是财力雄厚的搜狐和新闻专业性最强的新浪,打得最猛烈。
2003年,搜狐一举收购了游戏门户和房地产网站“焦点网”,以补充新浪较弱的内容。 同年,搜狐与姚明签约。
接下来,获得了2006年世界杯视频版权,成为NBA中国官方合作伙伴和2008年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并开展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直播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张朝阳甚至亲自上阵,半裸出现在《时尚与健康》杂志上,在天安门广场过山车上拍照,还发明了自己的舞步,为网站造势。
另一方面腾讯nba中文网网页版,新浪正在推广优质内容。
新浪主编陈童写了一本《新浪之道》,概括了新浪的策略:快、准、海量。 当时,新浪的新闻质量和数量在业内是无与伦比的。
就连各大门户网站采用的24小时滚动新闻也是新浪首创。 新浪对于挖人从来不手软,这也吸引了不少传统媒体记者跳槽。
2005年,新浪博客上线。 依靠名人策略,新浪博客迅速崛起。 “韩寒白夜风波”、“故宫星巴克风波”等事件,让新浪博客迅速成为各个新浪频道中的头号潮流,补充了门户网站的内容厚度。
多年来,新浪一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门户网站。
为了与新浪竞争,搜狐等公司纷纷推出博客搬家工具,与新浪争夺用户。 搜狐还特地将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安排在新浪十大新闻评选的第二天,以压制新浪的势头。
搜狐最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2008年。
搜狐获得北京奥运会赞助权。 那一年,北京的公交上贴满了“看奥运,就上搜狐”的广告,抢尽风头。 但在奥运会期间,新浪凭借扎实的内容运营经验和对体育领域的深度介入,成为奥运会期间流量最大的门户网站。
搜狐花了很多钱,所有的好处都被新浪拿走了。
网易呢?
或许丁磊很早就看到了门户最终的没落,又或许只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佛系,不愿意加入门户之间的竞争。 他是第一个开始在门户之外寻找核心业务的人。
丁磊是一个赚钱意识特别敏锐的人。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他率先进军短信业务。 赚了很多钱后,在短信业务爆发前夕,他果断砍掉了这项业务,转型做游戏。
依靠《大话西游2》和《梦幻西游》的热度,网易抢走了游戏的摇钱树。
有了充足的现金流保证,网易几乎可以避开各个赛道的正面竞争,专注于打磨产品。
网易门户虽然位居四大门户之列,常年坐拥在那里,但也形成了以“网易评论满是淫才”、“黄易”为代表的评论文化。
可以说,四大门户中,只有网易把自己变成了社区。
真正让门户消亡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手机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网络终端。 被淘汰的不是某种产品形态,而是基于PC和网页浏览的整个基础生态系统。
当时代变迁,战场消失,无论你是奋力拼搏腾讯nba中文网网页版,还是狼狈不堪,都无法避免消失的命运。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
在史蒂夫·乔布斯的帮助下,时代将原本互联的网络切割成了局域网。 最初在网页上呈现的信息被打包成应用程序孤岛。
这些孤岛的信息在搜索引擎上看不到,也不存在于门户网站的超链接中。 要获取它,您必须在手机上下载相应的APP。
一批移动互联网原生产品也诞生了。 它们完全基于手机,根本没有PC网页版。 它们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完全分开。
门户存在的目的突然消失了。 每个产品都是一个独立的入口,不需要像门户那样庞大而全面的分发方式。
在当今时代,门户网站不再适合承载大量业务。 原有门户的功能和渠道被一一剥离。 视频、论坛、教育、汽车、体育、股票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程序,甚至独立的业务线。
命脉没了,几家企业的焦虑顿时爆发。 他们疯狂地寻找一款杀手级的移动入门产品,以免被时代彻底淘汰。
毕竟门户网站可以死,但公司不能倒。
网易不在乎,丁磊此时沉迷于养猪无法自拔。
搜狐分拆相对较早,此前曾分拆搜狗搜索业务、畅游分拆游戏业务、搜狐视频分拆视频业务。
然而,搜狗一直被百度打压,畅游自《龙电影》上映后也没有任何点击率。
至于搜狐视频,那就更惨了。 要知道,爱优腾和哔哩哔哩至今都没有盈利。 败家生意如何帮助搜狐东山再起。
而对于腾讯来说,QQ背负着PC时代的沉重包袱和复杂的功能,始终未能打磨出最好的移动版本。
虽然预见的新风暴已经出现,马化腾并不想坐以待毙,但他还缺少一张通往新世界的船票。
至于新浪,它是最着急的,因为它只有一个门户网站。 它是幸运的,因为它是第一个创建新浪微博的。
可以说,微博的产品形态既有内容属性,又有适合移动终端的轻量级特征。 难怪四大门户一致认为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几大门户网站围绕微博展开了混战。
微博大战的过程我就不描述了。 简单概括就是,2009年,新浪率先行动,并一举成名。 腾讯、搜狐、网易都投入资源加入战局。
张朝阳亲自下手做微博业务,亲自邀请明星入驻。腾讯动用四个业务部门共同开发运营腾讯微博,邀请了不少明星入驻,更不用说QQ流量引流了。
在此之前腾讯nba中文网网页版,四大门户之间还从未发生过如此全面的战争。
结果,搜狐微博无法与新浪微博过五回合,惨败。
丁磊兴奋起来,表示要亲自督导微博业务,转眼又回去养猪了。 只有腾讯给新浪制造了一点麻烦。
那么新浪为何再次获胜呢? 还是靠主编陈佟。
陈侗对于这个产品非常清楚。 这不是一个社交软件,而是一个舆论场,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话题空间。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陈同调动自己的编辑团队,几乎是疯狂招人,招募各种意见领袖或者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 通过郭美美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姚家鑫事件、高铁事故等,成为微博上爆的话题。
陈侗创造了微博第一个巅峰时代——“守望改变中国”的时代。 新浪微博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拥有了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
可以说,扮演最老派风格的陈童,一不小心就为新浪抢到了一张通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二等车票。
但最大的受益者是马化腾。
在微博大战中,腾讯骑着驴找马,开发了微信。
吴晓波的《腾讯传》一开始就记录了一个故事:吴晓波采访马化腾。 采访结束后,马化腾教吴晓波如何下载微信,并告诉他:因为微信,微博大战结束了。
腾讯破了脑袋,发现自己手里多了一张头等舱VIP票。
现阶段四大门户网站中,只剩下少数新闻类APP在苦苦支撑自己,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然后,张一鸣带着今日头条和他的算法彻底改变了新闻行业,给四大门户的棺材上钉上了一颗钉子。
我的朋友金老师有一篇文章《互联网信息分发简史》。 他将互联网信息分发模式大致分为四个时代:分类索引-门户时代; 搜索引擎——搜索时代; 订阅关注——SNS时代; 推荐算法——Feed时代;
每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准确性、规模都远远超过前一个时代。
回顾四大门户发展到现在,深深印证了一句俗话:先胖不胖,后胖则塌炕。
搜狐抓住了门户时代,并依靠搜狗在搜索时代收获了红利,但最终却倒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夜。
如今,搜狐早已没落,只能依靠张朝阳的四小时睡眠法来吸引一些关注。 看看他以前的下属,爱奇艺的龚宇和优酷的顾永强,不知道查尔斯在想什么。
如果搜狐的游戏业务再成功一点,也许张朝阳就会像现在的丁磊一样。
与张朝阳相比,丁磊的日子过得轻松很多。 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通过游戏支持了整个公司。 网易长期以来没有KPI,没有严格的管理,让中层团队有创造力。 反而诞生了出云音乐、精选、有道等丰富的业态。
只能说,丁磊的脸比张朝阳的脸大,可能更有福气。
新浪很幸运,拥有微博这样的SNS时代杀手锏。
但陈童离开后,公司再也没有恢复内容属性,微博逐渐成为资本的斗兽场和粉丝的名利场。 如今,新浪持有的微博市值已经超过了新浪本身的市值。 该门户网站最终成为了新浪的负资产。
至于最后进入市场的腾讯,我只能说,有了社交应用,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商业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根源仍然是信息的创造和传输。
谁能更高效、便捷地传递信息,谁就能掌握财富密码,成为下一个版本的儿子。
即使推荐算法已经可以知道你的喜好、习惯、消费能力,但这也不是信息传递的最终形式。 谁知道我们未来是否会使用脑机接口,到时候信息会如何流向我们的大脑呢?
正因为如此,门户时代的故事才显得更加有价值。
这是中国互联网上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提醒我们曾经有一个时代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信息,自己建立知识的脉络,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让算法给我们喂信息。
技术就是这样。 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是如何来到现代的。
本文标签: [腾讯nba中文网网页版]